西安鼓楼是明代初期建筑,建造于明洪武十三年,也就是公元1380年,它与东面的钟楼遥相呼应,从建成起便成为西安城的核心建筑之一。 中国古代在城市中基本都设置有钟鼓楼,主要是为了报时、报警和发布启闭城门的信号。我们常说的“晨钟暮鼓”就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式和城市管理方式。

鼓楼通高34米,青砖砌筑的长方形台基是鼓楼的基座,东西长52.6米、南北宽38米,高8米,总面积为1998.8平方米。台基下开辟有一个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形门洞,与南北街相通。梁架式木制楼体就矗立在这高大的基座中心。整个鼓楼看似三层,实际只有两层,这在古建筑学上称作“重檐三滴水”。中间的一层屋檐起到减少上檐雨水对下檐冲击的保护作用外,多层屋檐也是等级的象征。鼓楼屋顶的这种重檐歇山式顶,与天安门和故宫的保和殿相同,是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。

鼓楼与中国大多古建筑一样是木质结构,由立柱、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,各构件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,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。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,便于施工,最能抗震,所以中国民间有种“墙倒屋不塌”的说法。在横梁和立柱交接处,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承重结构叫做“拱”,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做“斗”,两者合称斗拱。它位于柱与梁之间,纵横交错,承上启下,传递荷载。向外挑出的斗拱还可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,造形更壮观。

屋檐上最华丽的部分当属彩画了。彩画起初是在木构表面施涂敷彩可以防止风雨侵蚀,保护建筑。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,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装饰风格。也因为它依附于建筑表面,受环境条件影响极大,其损坏速度比建筑本身要快得多。所以,最初西安鼓楼上彩画情况如何,我们尚未看到,现在西安鼓楼上彩画是1952年—1953年重绘的。虽然是重绘,这些彩画也是采用了与其建筑等级一致的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,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较为少见的高等级官式彩画范本。特别是绘有的象征皇权的高等级“金龙和玺彩画”和“旋子彩画”,图案线条多用沥粉贴金勾边,制作工艺严谨、材料上等,建筑传统工艺及传统材料的研究上,充分汲取其精华,并适度采用现代技术,秉承了历史文化的同时,也反映出当代的特征。

鼓楼的南北屋檐下还有有两块牌匾。一块是清乾隆五年重修鼓楼竣工后所挂。匾上“文武盛地”四个字是清代陕西巡抚张楷临摹乾隆皇帝御笔所书。北面的是“声闻于天”四个字,相传是咸宁县“名儒”李允宽所书。两块牌匾对鼓楼是画龙点睛,遗憾的是这两块牌匾在文革时期被损毁殆尽,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2005年重新恢复的。